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得胜鼓是江西还是山西的一些知识点,和得胜鼓的打法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求北京德胜门箭楼的详细介绍
明洪武元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大都城北垣西侧健德门,被徐达将军更名为德胜门,取“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凯旋”之意,以彰军功之著。为防备元军反扑,守城明军在大都北城墙南面五里处又建一道土城墙,与原大都城东西城垣相接,作为防止元军反攻的第二道防线。洪武四年废大都北垣,将南面新城垣加固,并于东西两侧各开一城门,西侧门仍叫德胜门,与北面老城门遥相对望。正统元年元年至四年(1436-1439年)加固北京城四面围墙,改土筑为砖石结构,并重建九门,加造瓮城和箭楼,德胜门始有后世的规模。成为明清北京城内城九门之一,是由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的群体军事防御建筑。
北方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明清两朝凡有战事,北京城用兵必走德胜门。与其他三垣城门多有象征意义不同,北垣的德胜,安定二门实实在在担负着京城防御的重任。从明正统十四年的瓦剌围城到清光绪二十六年的庚子国变,北垣二门多次成为保卫京师的最后防线。八国联军围攻北京,兵分九路狂攻京师九门,战事之激烈尤以正阳门和德胜门为最。北京城陷落之时,正阳门的门楼和箭楼已被轰塌,而德胜门虽遭重创,依然屹立不倒,足见其建筑之坚固。
德胜门系北垣西门,城墙至此折往西南。德胜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8米;楼连台能高36米;重檐、歇山、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瓦顶。箭楼面阔七间,通宽34米;进深三间,连抱厦通进深9.6米;楼连台通高31.9米。瓮城为北端呈圆弧状之长方形东西70米,南北为118米;瓮城东侧墙上辟券顶闸楼门,门上建闸楼。
1915年因修环城铁路拆除瓮城使箭楼与城楼脱离,另在箭楼内侧左、右用砖砌“之”字形蹬道登箭楼。德胜门城楼于民国十年(1921年)因梁架朽坏被拆除,仅存城台及城券门,1955年将城台及券门拆除。城楼于1969年修地铁时拆除,“文革”以后,北京的城墙基本已被拆光,只零星点点地留下了几处,大部分都在南面,如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东南城角楼等。北面只剩下了德胜门箭楼,而它也是在50年代被判了“斩监候”的,只不过一直没有执行。
1979年2月,为了解决德胜门一带的南北交通问题,北京市政部门准备将德胜门箭楼拆除,工程队伍已经组织好,几天之内就将进场。当时全国政协正在开会,消息传来,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城市建设工作组副组长的郑孝燮先生立刻给党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写信,力陈五点理由,说明了保留德胜门箭楼这样的古建筑对衬托北京风景名胜的主体风格的积极意义,并特别以法国巴黎并没有因交通的原因而拆除凯旋门为例,强调保护风景文物资源的重要意义。陈云同志将这封信转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建委主任谷牧同志。谷牧亲自到德胜门箭楼上去考察,看到箭楼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遭到损坏,便给国家文物局拨了30万元的资金,来进行维修。德胜门箭楼因此得以保存。
箭楼于明清各朝均有修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曾大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师大地震,毁坏严重,曾落架重修,乾隆时亦曾重修,1951年也曾作修缮,1980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再次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胜门文物保管所。今天的德胜门,只剩下箭楼孤独耸立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楼连台通高31.9米。墙体有收分,东西宽约39.5米。箭楼坐南朝北,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其俯视平面为凸形,前楼后厦合为一体,3座过梁式门朝南开,北侧楼体面阔7间、东西宽34米、南北宽12米,南侧庑座面阔5间、东西宽25米,南北宽7.6米,通进深为19.6米,楼体高19.3米。楼上下共有4层,并有箭窗82个,其中,北侧48个,东西两侧各17个,作为守城时对外的射击孔。
杜仙洲所撰《德胜门箭楼》一文,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箭楼身高19.30米,矗立在雄厚的墩台上,平面呈凸字形,前为正楼,宽七间(29.77米),深二间(7.50米),九檩歇山转角、重檐起脊,后接庑座五间,四檩单坡顶。屋面盖青色布瓦,镶绿色琉璃剪边。外檐用五踩单翘单昂斗供。大木、装修、楼板等都用松木制做,角梁、斗棋用柏木制做。下架柱木、版门等髹饰红土油,上檐枋额、角梁、斗棋等绘青绿雅伍墨彩画,所有大木梁柱都采用缠箍包镶做法,是典型的清官式建筑。楼身上下分隔成四层。横架,每层施用承重梁六缝,四周檐柱之间,每层用粗巨的枋额串连起来,构成三道围箍,全部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刚度和整体性。整个木骨架外面用2米多厚的砖墙围护起来,封护得十分严密,每层都辟有箭窗,以供防卫射击之用。由地平至楼身正脊高达32米,实际上是一座内木外砖的高层建筑。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箭楼以位置高耸,摇晃得很厉害,致使屋面瓦件滑坡,吻兽坠落,博脊震倒,椽飞拔尾折损,第四层砖墙大部倒塌,东山面砖墙鼓闪裂缝,山柱倾斜变形。但人木骨架基本上完整无损,这种墙倒屋不塌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木构建筑优越的抗震性能。”
2006年德胜门箭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是立于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曾提到德胜门的名称,在"德胜"二字上抒发了一番豪情。
“门”字末笔直下的历史始自南宋。有大臣说,宫殿匾额上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这个勾属“火”笔,因此容易招来火灾,从此以后,凡皇家宫殿乃至官庙的匾额书写“门”字时末笔都不能带提勾,据说故宫里面所有“门”字无勾。德胜门是明清两朝出入军队的城门,朝廷出兵在外总希望得胜而归,因此千万不能被火烧去“胜兆”,故德胜门匾额中的门字末笔直下也没有勾。
德胜谷是什么地方的民间艺术
是得胜鼓吧。
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得胜鼓是纪念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山得胜的民商舞蹈,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伏鼓(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鼓面或敲鼓边。
谁知道晋北鼓吹《大得胜》
晋北鼓吹乐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流行于山西省北部五台、定襄、原平、忻县、静乐一带。
当地称民间鼓乐班子为鼓房、鼓班、八音会等。
晋北鼓乐经常演奏的曲目有《八大套》《大得胜》和各种散曲。
战鼓大得胜的由来
是由唐朝平叛“安史之乱”而来的。
据说在唐代,大将张巡和许远一起去平叛了安禄山之乱,全军得胜,击鼓欢庆,并由此开始表演德胜鼓。
此鼓舞由数十人表演,一切擂鼓,分别表现出征、迎敌、激战最后得胜。
关于得胜鼓是江西还是山西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